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
九毒日来袭,守护正气,排毒补虚!‌
2025年06月11日

《黄帝内经》箴言如钟:

"阳气者,卫外而为固也。"

千年智慧揭示:

人体阳气正是抵御外邪的"生命之盾";

而《外科正宗》更警醒世人:

"疮疡虽形于外,实因于内,阳衰则卫败。"

当皮肤反复出现湿疹、溃烂、瘙痒,

实则是体内阳气衰微的无声呼救——‌

你的脏腑,正在被湿毒攻破防线‌。

皮肤是脏腑的镜子,毒五月是照妖镜
九毒日借天时排毒素

农历五月,天地湿热交蒸,古人谓之"五毒月"。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,内里却如空城般虚寒——恰似灯火通明的房屋,推门而入,唯余寒凉。湿热邪毒乘虚盘踞脏腑,化作皮肤上的红斑、隐疹、脓疮。

‌但危机亦是转机‌:五毒月天地阳气鼎盛,恰是借天力排内毒的黄金窗口!

 

其中以端午为首的九日(‌初毒日5.31-6.2|中毒日6.10-6.12|末毒日6.20-6.22‌),更是一年中最关键的"九毒日",此时艾灸补阳,可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
艾灸:引三阳之火,驱脏腑寒毒

太阳之火为天阳,艾灸之火为地阳,心阳之火为人阳。在毒素齐聚的五毒月,阳气外浮,内里空虚,以艾火引热下行,温煦脏腑,打通经络、淋巴、毛孔,给内部寒邪湿毒一个出去的通道,借力打力,请君出境。艾草燃烧的纯阳之力,恰似为虚寒之躯点燃的薪火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50610180150.png

推荐四大战略要穴:

‌关元穴‌(脐下三寸),如丹田熔炉,温补肾阳以固生命根基;

‌足三里‌(膝下四横指),似脾胃卫士,破湿毒而助运化;

‌三阴交‌(内踝上三寸),若三阴经络枢纽,疏肝健脾益肾;

‌神阙穴‌(肚脐中央),犹天地之门,引艾火纯阳之热直灌脏腑。

 

足三里(1).jpg
足三里.jpg
三阴交.jpg

灸法如用兵‌:

温和灸时,艾条距穴位三厘米徐徐熏灼,见皮肤微红稍烫即远之,每次30分钟;若寒湿深重,可启动"督脉长蛇灸"——沿脊柱铺姜末陈艾绒如盘龙,借督脉、膀胱经贯通之力逼毒外出,持续50分钟以上方见奇效。若根源在脾胃,则动用温煦中焦、调和五脏的腹灸之法,健脾胃通三焦,调理冲任,温补下元,温补六腑之阳。

长蛇灸改.jpg

 

成败在细节:灸后养护定乾坤
灸后注意事项

艾灸开启毛孔之际,亦是寒邪反扑之时:

‌保暖如戍边‌:灸后避冷风、忌触冷水,2小时后洗手需用温水;

‌护卫需戒严‌:艾灸结束后的四小时,严禁洗澡,否则湿毒长驱直入;

‌饮食即弹药‌:红豆薏米粥、山药冬瓜汤可健脾祛湿,冰饮寒食如暗箭伤人,务必远离;

‌心静则脉通‌:怒伤肝、忧损脾,静坐观息可守正气。

 

千年智慧:为何毒五月能破顽疾

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先秦百姓已在农历五月斋戒沐浴避毒。中医揭示其玄机:

此时人体阳气外浮,恰似敞开门户,借艾灸之力可引导旺盛的天阳之气入脏腑——‌如同在敌人攻城时,将城外援军引入空城防守‌。

 

现代毒素(寒毒、湿毒、痰毒、血毒)与古代"五毒"瘴气侵扰本质归一:皆因经络淤堵、气血失运而生。艾灸督脉与膀胱经时,药力借毛孔开泄之势贯通经脉,使毒素随汗液奔涌而出;更可重点疏通腋下、腹股沟、颈部三大淋巴区,激活人体90%的排毒通路。

 

九毒日警报:九毒日不可不灸!‌

若错过初毒日,中毒日(6.10日-6.12日)、末毒日(6月20-22日)将是今年五毒月不多的排毒战机。

晨起拍打肘窝腋窝通八虚,午时饮绿豆冬瓜汤清火,睡前以艾草佩兰煮水浴身,配合调养日艾灸总攻,可一举扫除经年积毒。

 

‌养生之道,顺天时而为则事半功倍‌。九毒日艾火燃起时,不仅为祛病,更为唤醒身体里沉睡的朝阳——那才是生命真正的守护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