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夏至到了,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开始。从6月21日到7月19日这段时间,是做伏前灸最好的时候。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,伏前灸就是为三伏天养生打基础,是中医"冬症夏调"体系中的关键奠基期。
为什么要做伏前灸? 1、可以疏通淤堵的经络、调节气血的平衡,就像清理河道一样,让气血运行更顺畅,为阳气的助长扫清障碍; 疏通经络: 重点穴位:大椎、风门、肺俞 效果:改善肩颈酸痛、预防感冒 2、可以排出体表的湿寒、缓解一些急症、为排脏腑深度湿寒做好准备;逐步修复功能较弱的脏腑器官,从而在三伏天到来时更快更好的扫除亚健康问题; 调理脾胃:夏天湿气重,容易伤脾胃,容易没胃口、拉肚子 重点穴位:中脘、足三里、脾俞 效果:增进食欲、改善腹泻、帮助消化; 3、提前调理身体,让身体早早排出寒邪,调动身体的机能,充分积累身体的阳气,增强抵抗力,为以后头伏、中伏、末伏的调理奠定基础,到了三伏天、三九天就不容易生病。 提升阳气: 重点穴位:关元、气海、肾俞 效果:增强抵抗力、改善怕冷。 寒邪入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,排寒除湿也不是3次5次就可以解决,积累了多年的湿寒,就需要在三伏灸前加强伏前灸,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 不同人群的伏前灸调理方案 1. 儿童调理 常见问题:厌食、易感冒、睡不安 推荐穴位:身柱、脾俞、足三里 调理周期:每周2-3次,连续3周 灸完之后吃饭香了,不容易感冒,晚上睡得踏实。 2. 女性调理 常见问题:手脚冰凉、痛经、面色差 推荐穴位:关元、三阴交、八髎 调理周期:经期前一周开始,每周2次 灸过之后手脚不凉了,脸色红润了,经期不难受了。 3. 男性调理 常见问题:腰酸、乏力、啤酒肚 推荐穴位:命门、肾俞、太冲 调理周期:每周2次,连续4周 灸过之后腰不酸了,精神好了,肚子也能变小。 4. 老人调理 常见问题:关节痛、怕冷、夜尿多 推荐穴位:大椎、八髎、膝阳关、涌泉;根据个人情况增加长蛇灸和腹灸 调理周期:每周3次,长期坚持 老人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怕冷了,关节灵活了,起夜少了。 日常配合小贴士 饮食:多吃姜、红枣、山药等温补食物; 作息:晚上11点前入睡,避免熬夜; 运动:适当散步、打太极拳; 禁忌:灸后4小时内不要碰冷水。 为什么夏至之后就要开始伏前灸了? 此时艾灸的目的就是要养阳护阳、补足气血,不然等到真正的三伏灸开始时,别人都已开始进入“冬症夏调”的阶段了,而你还处于补气补血阶段,相当于晚了一大步,见效当然比人慢,效果也没人家好。 这也是为什么年年都有人问:看到别人做三伏灸的效果很好,但自己在三伏天做了几次艾灸,却觉得用处不大? 记住,付出与收获永远是对等的,你现在做的每一次艾灸,都在为身体积蓄能量,同时也在为接下来的三伏灸打通经络,就像“运动前要先热身”。 若把三伏天养生比作盖房子,伏前灸便如同打地基。地基稳了,房子才牢固。夏至节气又热又湿,既要防暑又要防空调冷饮带来的寒气,容易让人不舒服。而伏前灸能通过温通经络,有效调和这种矛盾。它能帮身体排寒湿、通经络,预防夏天常见的乏力症状,为三伏灸打好基础。特别是容易怕冷、体虚的人,现在开始艾灸比入伏后再做效果更好,能让身体储备更多阳气。 夏至与伏前灸相遇的特殊时节,是自然赋予的养生馈赠。大家不妨把握这一特殊时刻,顺应天时,通过伏前灸为身体打好基础,让接下来的三伏灸发挥出更好的效果,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炎炎夏日,为全年的健康生活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