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0日正式入伏,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正式开始了。
伏,有“伏藏”之意,因为这时天气太热了,人们要“隐伏避盛暑也”,以避免疾病的发生。
在古人看来,三伏天是一年中极易生病的时期,清初文人李渔在《闲情偶记》里说到:“盖一岁难过之关,惟有三伏。精神之耗,疾病之生,死亡之至,皆由于此。”
正因如此,人们十分注重在三伏天进行养生保健,民间素有“冬养三九补品旺,夏治三伏行针忙”“三伏艾灸,胜吃补药”等说法。进入三伏,养生的首要工作就是养阳。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!”
中医历来强调阳气为人生立命之本,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无疑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,根据“天人相应”“春夏养阳”的原理,我们要顺着阳长的规律,做对三件事,保养、补充体内的阳气,秋冬就能减少很多问题的发生!

艾灸自古即为扶阳大法,灸法通过发挥艾的纯阳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,经过经络腧穴的传导,以温壮元阳,激发经气,调动机体潜能,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。
督脉被称为“阳经之海”,百会、大椎、至阳、命门、腰阳关是督脉上阳气最盛的五个穴位。
百会穴:升阳益气,改善头晕乏力。
大椎穴:灸一穴振六阳,快速补阳气。
至阳穴:从阳引阴,缓解背痛胸闷。
命门穴:补肾阳,改善腰膝酸冷。
腰阳关:调节下肢寒湿,缓解老寒腿。
搭配“黄金药艾”(5年陈艾+21味中药),药力直透脏腑。
初伏重点养心与小肠

初伏作为三伏之首,正值阳气升发至鼎盛前的关键阶段,此时天地阳气充沛而尚未达至顶点,恰为养护心脉的黄金时期。根据《黄帝内经》"春夏养阳"的理论体系,此阶段通过特定调理可显著提升心脏机能。对于心脏需要养护的朋友可以选择初伏灸,来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初伏灸,是为心火注入能量的阶段。当秋冬时候,手脚逆冷,而夏天却不冷,这种情况,就要把艾灸重点放到初伏灸的阶段。重点疏通心经小肠经,重点要灸的穴位有:少海、中脘、关元、章门、足三里等穴。


初伏可排机体表层之寒
对于身体寒气重的,需要加强做督脉长蛇灸。注意,这里的督脉灸还包括脊柱左右旁开1.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。像背后的大椎、膏肓、命门、八髎都是温阳排寒重穴,对于身体有气滞血瘀的,可以用膈俞、合谷、太冲、涌泉等穴位。




若是解热防暑,日常可多喝热茶或温热的白开水,不仅解渴,还能够促进排汗散热。严禁空调温度开太低,冰镇饮料、生冷海鲜之类损伤脾胃。


进入三伏,天暑下逼,地湿上蒸,人体出汗多、伤津耗气,内里呈现“虚”的状态,易受外邪入侵,患上疾病——中暑的、感冒的、肠胃痛的、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……很多人的病根,都是在三伏天落下的!
三伏天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!这个充满阳气的黄金时节,蕴含着无限生机与可能。一定不要错过冬症夏调的最好时机,做好艾灸养阳,全年身体充满活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