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
大暑节气灸:入伏后系统灸疗调理方案
2025年07月22日

大暑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,正值初伏伊始,是冬症夏调的最佳时机。此时艾灸存在"节气窗口效应",可借助"天阳"之力,使艾灸渗透力提升3-5倍,更有效激发肾阳与脾阳。善养生者会在这个时节以艾补阳,结合节气能量场形成四维调理体系——祛湿健脾、温阳固本、养心解郁、冬症夏调,储存更多能量,祛除体内的湿寒,疏通经络平衡气血,强壮精神,恢复身体健康和活力。




一、祛湿健脾,调和中焦



暑湿交蒸最易损伤脾阳。暑湿困脾易致"湿性黏滞,如油入面"的病理状态,参照《医学入门》"灸法祛湿,当先醒脾"原则,建议多灸承山穴、三阴交、丰隆、水分等穴,健脾胃运化体内水湿。

 承山.jpg

脾俞穴(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:施灸前以掌根顺时针揉按3分钟激发经气,再施以温和灸,可改善纳呆腹胀,食欲不振。


足三里+阴陵泉黄金组合:足三里(犊鼻下3寸)遵循"男左女右"首灸原则,阴陵泉(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)采用雀啄灸手法,双向调节水湿代谢。


神阙隔姜灸:选取小黄姜切碎覆盖肚脐,铺以三年陈艾绒,特别适合舌苔白厚、舌体胖大伴齿痕、晨起浮肿者,注意防止烫伤。


脾俞.jpg







二、温阳固本,引火归元


DASHU

针对现代人多见的"上热下寒"体质,表现为"阳浮于上,阴竭于下",头面燥热却下肢冰凉,选取任脉和涌泉穴调理:

中脘→关元:用双孔艾灸盒沿中脘至关元依次推移,建立中焦能量枢纽,每穴停留10分钟形成能量闭环;


涌泉穴(足底前1/3凹陷处)增效方案:灸至皮肤潮红、面若桃花色后,疏通足腿抗衰生命线,导引虚火下行效果更佳。


丰隆.jpg




三、养心解郁,调神定志



中医认为,夏天暑气大,在天为热,在地为火,在人主心,暑气伤人先伤于心,大暑时节高温酷热,人们易动“心火”,产生心绪不宁、烦躁不安、思维紊乱等“情绪中暑”症状,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,特别是老年体弱者,情绪“发火”可造成血压升高、心律失常,甚至引发心肌缺血、猝死。难怪很多心脏不好的人,一到夏天就很难过,心烦、胸闷、气短、易怒、失眠、心神不宁等症状接踵而来,让人苦不堪言。

夏季宜调息静心,大暑养心重点艾灸巨阙穴、关元、内关、心俞、公孙。


心俞至膈俞区域:心俞至膈俞走罐,再施回旋灸,有效改善抑郁。


劳宫穴:手持陈年艾条悬灸30分钟,配合深呼吸可缓解焦虑性心悸。 






四、祛湿健脾,调和中焦



正如 《黄帝内经•素问》 中所说的“春夏养阳”、“长夏胜冬”,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,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,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。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,很难从根本上消除病因。而在夏季,疾病虽少有发作,但其宿根常存体内,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,症状通常比较轻,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,不仅从根本上调理病痛,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,正是“未病先防”最好时期。


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腹泻、风湿痹证等阳虚症,可多艾灸大椎、关元、足三里等穴。

 大椎.jpg


督脉双穴同灸:大椎与命门同步施灸30分钟,有益于过敏性鼻炎患者。

雷火灸阿是穴疗法:对于痹症患者,保持5cm距离作回旋灸,根据情况选择实按灸,效果加倍。


时间窗口:优先选择巳时(9-11时)脾经旺时,次选酉时(17-19时)肾经当令

体质适配:阴虚体质需配伍太溪穴(灸量控制在5分钟/穴),配合大米汤滋阴。

禁忌管理:严格禁止灸后即刻冲淋,禁止饮用接触冷水,避风保暖。



太溪穴.jpg


命门.jpg


大暑饮食起居养生四忌

忌过量饮水:快速大量饮水会稀释胃液,影响消化功能,并引发异常排汗导致电解质紊乱,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水。

忌贪食生冷:冰镇瓜果等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引发腹胀腹泻,建议常温食用并控制摄入量。

忌油腻重口:高脂食物加重胃肠负担,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疲劳,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菜肴。

忌盲目进补:过早进补可能阻碍暑气发散,反致内热积聚,建议立秋后再循序渐进调补。


忌生冷油腻.jpg


三伏天湿热较重,降雨增多,气压偏低,是心脏病的高发期。所以,中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心脏。要做好预防措施,保持精神安静、平和,多做平和之事,如练练琴、棋、书、画等,尽量不要生气。


可以通过艾灸、喝热水、喝姜水,散步等方式让身体阳气充沛,微微出汗,更好的排出体内的湿毒。尤其不能喝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,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,冬天之所以怕冷、脚凉都是伏天补阳不足、寒湿侵入导致!